一.视频传输原理视频是利用人眼视觉暂留的原理,通过播放一系列的图片,使人眼产生运动的感觉。单纯传输视频画面,视频量非常大,对现有的网络和存储来说是不可接受的。为了能够使视频便于传输和存储,人们发现视频有大量重复的信息,如果将重复信息在发送端去掉,在接收端恢复出来,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视频数据的文件,因此有了H.264视频压缩标准。视频里边的原始图像数据会采用 H.264编码格式进行压缩,音频采样数据会采用 AAC 编码格式进行压缩。视频内容经过编码压缩后,确实有利于存储和传输。不过当要观看播放时,相应地也需要解码过程。因此编码和解码之间,显然需要约定一种编码器和解码器都可以理解的约定。就视频图像编码和解码而言,这种约定很简单:编码器将多张图像进行编码后生产成一段一段的 GOP ( Group of Pictures ) , 解码器在播放时则是读取一段一段的 GOP 进行解码后读取画面再渲染显示。GOP ( Group of Pictures) 是一组连续的画面,由一张 I 帧和数张 B / P 帧组成,是视频图像编码器和解码器存取的基本单位,它的排列顺序将会一直重复到影像结束。I 帧是内部编码帧(也称为关键帧),P帧是前向预测帧(前向参考帧),B 帧是双向内插帧(双向参考帧)。简单地讲,I 帧是一个完整的画面,而 P 帧和 B 帧记录的是相对于 I 帧的变化。如果没有 I 帧,P 帧和 B 帧就无法解码。在H.264压缩标准中I帧、P帧、B帧用于表示传输的视频画面。 |
二. I帧、P帧、B帧,GOP
I帧
I帧:即Intra-coded picture(帧内编码图像帧),I帧表示关键帧,你可以理解为这一帧画面的完整保留;解码时只需要本帧数据就可以完成(因为包含完整画面)。又称为内部画面 (intra picture),I 帧通常是每个 GOP(MPEG 所使用的一种视频压缩技术)的第一个帧,经过适度地压缩,做为随机访问的参考点,可以当成图象。在MPEG编码的过程中,部分视频帧序列压缩成为I帧;部分压缩成P帧;还有部分压缩成B帧。I帧法是帧内压缩法,也称为“关键帧”压缩法。I帧法是基于离散余弦变换DCT(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)的压缩技术,这种算法与JPEG压缩算法类似。采用I帧压缩可达到1/6的压缩比而无明显的压缩痕迹。
【I帧特点】
1.它是一个全帧压缩编码帧。它将全帧图像信息进行JPEG压缩编码及传输;
2.解码时仅用I帧的数据就可重构完整图像;
3.I帧描述了图像背景和运动主体的详情;
4.I帧不需要参考其他画面而生成;
5.I帧是P帧和B帧的参考帧(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同组中以后各帧的质量);
6.I帧是帧组GOP的基础帧(第一帧),在一组中只有一个I帧;
7.I帧不需要考虑运动矢量;
8.I帧所占数据的信息量比较大。
【I帧编码流程】
(1)进行帧内预测,决定所采用的帧内预测模式。
(2)像素值减去预测值,得到残差。
(3)对残差进行变换和量化。
(4)变长编码和算术编码。
(5)重构图像并滤波,得到的图像作为其它帧的参考帧。
例如:在视频会议系统中,终端发送给MCU(或者MCU发送给终端)的图像,并不是每次都把完整的一幅幅图片发送到远端,而只是发送后一幅画面在前一幅画面基础上发生变化的部分。如果在网络状况不好的情况下,终端的接收远端或者发送给远程的画面就会有丢包而出现图像花屏、图像卡顿的现象,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I帧机制来让远端重新发一幅新的完整的图像到本地(或者本地重新发一幅新的完整的图像给远端),终端的输出图像的花屏、卡顿现象会越来越严重,从而造成会议无法正常进行。
在视频画面播放过程中,若I帧丢失了,则后面的P帧也就随着解不出来,就会出现视频画面黑屏的现象;若P帧丢失了,则视频画面会出现花屏、马赛克等现象。
在视频会议系统中I帧只会在会议限定的带宽内发生,不会超越会议带宽而生效。I帧机制不仅存在于MCU中,电视墙服务器、录播服务器中也存在。就是为了解决在网络状况不好的情况下,出现的丢包而造成的如图像花屏、卡顿,而影响会议会正常进行。
P帧
P帧:即Predictive-coded Picture(前向预测编码图像帧)。P帧表示的是这一帧跟之前的一个关键帧(或P帧)的差别,解码时需要用之前缓存的画面叠加上本帧定义的差别,生成最终画面。(也就是差别帧,P帧没有完整画面数据,只有与前一帧的画面差别的数据)
【P帧的预测与重构】
P帧是以I帧为参考帧,在I帧中找出P帧“某点”的预测值和运动矢量,取预测差值和运动矢量一起传送。在接收端根据运动矢量从I帧中找出P帧“某点”的预测值并与差值相加以得到P帧“某点”样值,从而可得到完整的P帧。
【P帧特点】
1.P帧是I帧后面相隔1~2帧的编码帧;
2.P帧采用运动补偿的方法传送它与前面的I或P帧的差值及运动矢量(预测误差);
3.解码时必须将I帧中的预测值与预测误差求和后才能重构完整的P帧图像;
4.P帧属于前向预测的帧间编码。它只参考前面最靠近它的I帧或P帧;
5.P帧可以是其后面P帧的参考帧,也可以是其前后的B帧的参考帧;
6.由于P帧是参考帧,它可能造成解码错误的扩散;
7.由于是差值传送,P帧的压缩比较高。
B帧
B帧:即Bidirectionally predicted picture(双向预测编码图像帧)。B帧是双向差别帧,也就是B帧记录的是本帧与前后帧的差别,换言之,要解码B帧,不仅要取得之前的缓存画面,还要解码之后的画面,通过前后画面的与本帧数据的叠加取得最终的画面。B帧压缩率高,但是解码时CPU会比较累。
【B帧的预测与重构】
B帧以前面的I或P帧和后面的P帧为参考帧,“找出”B帧“某点”的预测值和两个运动矢量,并取预测差值和运动矢量传送。接收端根据运动矢量在两个参考帧中“找出(算出)”预测值并与差值求和,得到B帧“某点”样值,从而可得到完整的B帧。采用运动预测的方式进行帧间双向预测编码
【B帧特点】
1.B帧是由前面的I或P帧和后面的P帧来进行预测的;
2.B帧传送的是它与前面的I帧或P帧和后面的P帧之间的预测误差及运动矢量;
3.B帧是双向预测编码帧;
4.B帧压缩比最高,因为它只反映丙参考帧间运动主体的变化情况,预测比较准确;
5.B帧不是参考帧,不会造成解码错误的扩散
【为什么需要B帧】
从上面的看,我们知道I和P的解码算法比较简单,资源占用也比较少,I只要自己完成就行了,P呢,也只需要解码器把前一个画面缓存一下,遇到P时就使用之前缓存的画面就好了,如果视频流只有I和P,解码器可以不管后面的数据,边读边解码,线性前进,大家很舒服。那么为什么还要引入B帧?
网络上的电影很多都采用了B帧,因为B帧记录的是前后帧的差别,比P帧能节约更多的空间,但这样一来,文件小了,解码器就麻烦了,因为在解码时,不仅要用之前缓存的画面,还要知道下一个I或者P的画面(也就是说要预读预解码),而且,B帧不能简单地丢掉,因为B帧其实也包含了画面信息,如果简单丢掉,并用之前的画面简单重复,就会造成画面卡(其实就是丢帧了),并且由于网络上的电影为了节约空间,往往使用相当多的B帧,B帧用的多,对不支持B帧的播放器就造成更大的困扰,画面也就越卡。
【显示和解码顺序示意图】
GOP(序列)和IDR
在H264中图像以序列为单位进行组织,一个序列是一段图像编码后的数据流。
一个序列的第一个图像叫做 IDR 图像(立即刷新图像),IDR 图像都是 I 帧图像。H.264 引入 IDR 图像是为了解码的重同步,当解码器解码到 IDR 图像时,立即将参考帧队列清空,将已解码的数据全部输出或抛弃,重新查找参数集,开始一个新的序列。这样,如果前一个序列出现重大错误,在这里可以获得重新同步的机会。IDR图像之后的图像永远不会使用IDR之前的图像的数据来解码。
一个序列就是一段内容差异不太大的图像编码后生成的一串数据流。当运动变化比较少时,一个序列可以很长,因为运动变化少就代表图像画面的内容变动很小,所以就可以编一个I帧,然后一直P帧、B帧了。当运动变化多时,可能一个序列就比较短了,比如就包含一个I帧和3、4个P帧。
在视频编码序列中,GOP即Group of picture(图像组),指两个I帧之间的距离,Reference(参考周期)指两个P帧之间的距离。两个I帧之间形成一组图片,就是GOP(Group Of Picture)。
【GOP示意图】
三.PTS和DTS
【为什么会有PTS和DTS的概念】
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:P帧需要参考前面的I帧或P帧才可以生成一张完整的图片,而B帧则需要参考前面I帧或P帧及其后面的一个P帧才可以生成一张完整的图片。这样就带来了一个问题:在视频流中,先到来的 B 帧无法立即解码,需要等待它依赖的后面的 I、P 帧先解码完成,这样一来播放时间与解码时间不一致了,顺序打乱了,那这些帧该如何播放呢?这时就引入了另外两个概念:DTS 和 PTS。
【PTS和DTS】
先来了解一下PTS和DTS的基本概念:
DTS(Decoding Time Stamp):即解码时间戳,这个时间戳的意义在于告诉播放器该在什么时候解码这一帧的数据。
PTS(Presentation Time Stamp):即显示时间戳,这个时间戳用来告诉播放器该在什么时候显示这一帧的数据。
虽然 DTS、PTS 是用于指导播放端的行为,但它们是在编码的时候由编码器生成的。
在视频采集的时候是录制一帧就编码一帧发送一帧的,在编码的时候会生成 PTS,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frame(帧)的编码方式,在通常的场景中,编解码器编码一个 I 帧,然后向后跳过几个帧,用编码 I 帧作为基准帧对一个未来 P 帧进行编码,然后跳回到 I 帧之后的下一个帧。编码的 I 帧和 P 帧之间的帧被编码为 B 帧。之后,编码器会再次跳过几个帧,使用第一个 P 帧作为基准帧编码另外一个 P 帧,然后再次跳回,用 B 帧填充显示序列中的空隙。这个过程不断继续,每 12 到 15 个 P 帧和 B 帧内插入一个新的 I 帧。P 帧由前一个 I 帧或 P 帧图像来预测,而 B 帧由前后的两个 P 帧或一个 I 帧和一个 P 帧来预测,因而编解码和帧的显示顺序有所不同,如下所示:
一.视频传输原理视频是利用人眼视觉暂留的原理,通过播放一系列的图片,使人眼产生运动的感觉。单纯传输视频画面,视频量非常大,对现有的网络和存储来说是不可接受的。为了能够使视频便于传输和存储,人们发现视频有大量重复的信息,如果将重复信息在发送端去掉,在接收端恢复出来,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视频数据的文件,因此有了H.264视频压缩标准。视频里边的原始图像数据会采用 H.264编码格式进行压缩,音频采样数据会采用 AAC 编码格式进行压缩。视频内容经过编码压缩后,确实有利于存储和传输。不过当要观看播放时,相应地也需要解码过程。因此编码和解码之间,显然需要约定一种编码器和解码器都可以理解的约定。就视频图像编码和解码而言,这种约定很简单:编码器将多张图像进行编码后生产成一段一段的 GOP ( Group of Pictures ) , 解码器在播放时则是读取一段一段的 GOP 进行解码后读取画面再渲染显示。GOP ( Group of Pictures) 是一组连续的画面,由一张 I 帧和数张 B / P 帧组成,是视频图像编码器和解码器存取的基本单位,它的排列顺序将会一直重复到影像结束。I 帧是内部编码帧(也称为关键帧),P帧是前向预测帧(前向参考帧),B 帧是双向内插帧(双向参考帧)。简单地讲,I 帧是一个完整的画面,而 P 帧和 B 帧记录的是相对于 I 帧的变化。如果没有 I 帧,P 帧和 B 帧就无法解码。在H.264压缩标准中I帧、P帧、B帧用于表示传输的视频画面。 二. I帧、P帧、B帧,GOPI帧I帧:即Intra-coded picture(帧内编码图像帧),I帧表示关键帧,你可以理解为这一帧画面的完整保留;解码时只需要本帧数据就可以完成(因为包含完整画面)。又称为内部画面 (intra picture),I 帧通常是每个 GOP(MPEG 所使用的一种视频压缩技术)的第一个帧,经过适度地压缩,做为随机访问的参考点,可以当成图象。在MPEG编码的过程中,部分视频帧序列压缩成为I帧;部分压缩成P帧;还有部分压缩成B帧。I帧法是帧内压缩法,也称为“关键帧”压缩法。I帧法是基于离散余弦变换DCT(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)的压缩技术,这种算法与JPEG压缩算法类似。采用I帧压缩可达到1/6的压缩比而无明显的压缩痕迹。【I帧特点】 1.它是一个全帧压缩编码帧。它将全帧图像信息进行JPEG压缩编码及传输; 2.解码时仅用I帧的数据就可重构完整图像; 3.I帧描述了图像背景和运动主体的详情; 4.I帧不需要参考其他画面而生成; 5.I帧是P帧和B帧的参考帧(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同组中以后各帧的质量); 6.I帧是帧组GOP的基础帧(第一帧),在一组中只有一个I帧; 7.I帧不需要考虑运动矢量; 8.I帧所占数据的信息量比较大。【I帧编码流程】 (1)进行帧内预测,决定所采用的帧内预测模式。 (2)像素值减去预测值,得到残差。 (3)对残差进行变换和量化。 (4)变长编码和算术编码。 (5)重构图像并滤波,得到的图像作为其它帧的参考帧。例如:在视频会议系统中,终端发送给MCU(或者MCU发送给终端)的图像,并不是每次都把完整的一幅幅图片发送到远端,而只是发送后一幅画面在前一幅画面基础上发生变化的部分。如果在网络状况不好的情况下,终端的接收远端或者发送给远程的画面就会有丢包而出现图像花屏、图像卡顿的现象,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I帧机制来让远端重新发一幅新的完整的图像到本地(或者本地重新发一幅新的完整的图像给远端),终端的输出图像的花屏、卡顿现象会越来越严重,从而造成会议无法正常进行。 在视频画面播放过程中,若I帧丢失了,则后面的P帧也就随着解不出来,就会出现视频画面黑屏的现象;若P帧丢失了,则视频画面会出现花屏、马赛克等现象。 在视频会议系统中I帧只会在会议限定的带宽内发生,不会超越会议带宽而生效。I帧机制不仅存在于MCU中,电视墙服务器、录播服务器中也存在。就是为了解决在网络状况不好的情况下,出现的丢包而造成的如图像花屏、卡顿,而影响会议会正常进行。P帧P帧:即Predictive-coded Picture(前向预测编码图像帧)。P帧表示的是这一帧跟之前的一个关键帧(或P帧)的差别,解码时需要用之前缓存的画面叠加上本帧定义的差别,生成最终画面。(也就是差别帧,P帧没有完整画面数据,只有与前一帧的画面差别的数据) 【P帧的预测与重构】 P帧是以I帧为参考帧,在I帧中找出P帧“某点”的预测值和运动矢量,取预测差值和运动矢量一起传送。在接收端根据运动矢量从I帧中找出P帧“某点”的预测值并与差值相加以得到P帧“某点”样值,从而可得到完整的P帧。【P帧特点】 1.P帧是I帧后面相隔1~2帧的编码帧; 2.P帧采用运动补偿的方法传送它与前面的I或P帧的差值及运动矢量(预测误差); 3.解码时必须将I帧中的预测值与预测误差求和后才能重构完整的P帧图像; 4.P帧属于前向预测的帧间编码。它只参考前面最靠近它的I帧或P帧; 5.P帧可以是其后面P帧的参考帧,也可以是其前后的B帧的参考帧; 6.由于P帧是参考帧,它可能造成解码错误的扩散; 7.由于是差值传送,P帧的压缩比较高。B帧B帧:即Bidirectionally predicted picture(双向预测编码图像帧)。B帧是双向差别帧,也就是B帧记录的是本帧与前后帧的差别,换言之,要解码B帧,不仅要取得之前的缓存画面,还要解码之后的画面,通过前后画面的与本帧数据的叠加取得最终的画面。B帧压缩率高,但是解码时CPU会比较累。 【B帧的预测与重构】 B帧以前面的I或P帧和后面的P帧为参考帧,“找出”B帧“某点”的预测值和两个运动矢量,并取预测差值和运动矢量传送。接收端根据运动矢量在两个参考帧中“找出(算出)”预测值并与差值求和,得到B帧“某点”样值,从而可得到完整的B帧。采用运动预测的方式进行帧间双向预测编码【B帧特点】 1.B帧是由前面的I或P帧和后面的P帧来进行预测的; 2.B帧传送的是它与前面的I帧或P帧和后面的P帧之间的预测误差及运动矢量; 3.B帧是双向预测编码帧; 4.B帧压缩比最高,因为它只反映丙参考帧间运动主体的变化情况,预测比较准确; 5.B帧不是参考帧,不会造成解码错误的扩散【为什么需要B帧】 从上面的看,我们知道I和P的解码算法比较简单,资源占用也比较少,I只要自己完成就行了,P呢,也只需要解码器把前一个画面缓存一下,遇到P时就使用之前缓存的画面就好了,如果视频流只有I和P,解码器可以不管后面的数据,边读边解码,线性前进,大家很舒服。那么为什么还要引入B帧?网络上的电影很多都采用了B帧,因为B帧记录的是前后帧的差别,比P帧能节约更多的空间,但这样一来,文件小了,解码器就麻烦了,因为在解码时,不仅要用之前缓存的画面,还要知道下一个I或者P的画面(也就是说要预读预解码),而且,B帧不能简单地丢掉,因为B帧其实也包含了画面信息,如果简单丢掉,并用之前的画面简单重复,就会造成画面卡(其实就是丢帧了),并且由于网络上的电影为了节约空间,往往使用相当多的B帧,B帧用的多,对不支持B帧的播放器就造成更大的困扰,画面也就越卡。【显示和解码顺序示意图】 GOP(序列)和IDR在H264中图像以序列为单位进行组织,一个序列是一段图像编码后的数据流。 一个序列的第一个图像叫做 IDR 图像(立即刷新图像),IDR 图像都是 I 帧图像。H.264 引入 IDR 图像是为了解码的重同步,当解码器解码到 IDR 图像时,立即将参考帧队列清空,将已解码的数据全部输出或抛弃,重新查找参数集,开始一个新的序列。这样,如果前一个序列出现重大错误,在这里可以获得重新同步的机会。IDR图像之后的图像永远不会使用IDR之前的图像的数据来解码。 一个序列就是一段内容差异不太大的图像编码后生成的一串数据流。当运动变化比较少时,一个序列可以很长,因为运动变化少就代表图像画面的内容变动很小,所以就可以编一个I帧,然后一直P帧、B帧了。当运动变化多时,可能一个序列就比较短了,比如就包含一个I帧和3、4个P帧。 在视频编码序列中,GOP即Group of picture(图像组),指两个I帧之间的距离,Reference(参考周期)指两个P帧之间的距离。两个I帧之间形成一组图片,就是GOP(Group Of Picture)。【GOP示意图】三.PTS和DTS【为什么会有PTS和DTS的概念】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:P帧需要参考前面的I帧或P帧才可以生成一张完整的图片,而B帧则需要参考前面I帧或P帧及其后面的一个P帧才可以生成一张完整的图片。这样就带来了一个问题:在视频流中,先到来的 B 帧无法立即解码,需要等待它依赖的后面的 I、P 帧先解码完成,这样一来播放时间与解码时间不一致了,顺序打乱了,那这些帧该如何播放呢?这时就引入了另外两个概念:DTS 和 PTS。【PTS和DTS】先来了解一下PTS和DTS的基本概念:DTS(Decoding Time Stamp):即解码时间戳,这个时间戳的意义在于告诉播放器该在什么时候解码这一帧的数据。 PTS(Presentation Time Stamp):即显示时间戳,这个时间戳用来告诉播放器该在什么时候显示这一帧的数据。虽然 DTS、PTS 是用于指导播放端的行为,但它们是在编码的时候由编码器生成的。在视频采集的时候是录制一帧就编码一帧发送一帧的,在编码的时候会生成 PTS,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frame(帧)的编码方式,在通常的场景中,编解码器编码一个 I 帧,然后向后跳过几个帧,用编码 I 帧作为基准帧对一个未来 P 帧进行编码,然后跳回到 I 帧之后的下一个帧。编码的 I 帧和 P 帧之间的帧被编码为 B 帧。之后,编码器会再次跳过几个帧,使用第一个 P 帧作为基准帧编码另外一个 P 帧,然后再次跳回,用 B 帧填充显示序列中的空隙。这个过程不断继续,每 12 到 15 个 P 帧和 B 帧内插入一个新的 I 帧。P 帧由前一个 I 帧或 P 帧图像来预测,而 B 帧由前后的两个 P 帧或一个 I 帧和一个 P 帧来预测,因而编解码和帧的显示顺序有所不同,如下所示: |
一.视频传输原理视频是利用人眼视觉暂留的原理,通过播放一系列的图片,使人眼产生运动的感觉。单纯传输视频画面,视频量非常大,对现有的网络和存储来说是不可接受的。为了能够使视频便于传输和存储,人们发现视频有大量重复的信息,如果将重复信息在发送端去掉,在接收端恢复出来,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视频数据的文件,因此有了H.264视频压缩标准。视频里边的原始图像数据会采用 H.264编码格式进行压缩,音频采样数据会采用 AAC 编码格式进行压缩。视频内容经过编码压缩后,确实有利于存储和传输。不过当要观看播放时,相应地也需要解码过程。因此编码和解码之间,显然需要约定一种编码器和解码器都可以理解的约定。就视频图像编码和解码而言,这种约定很简单:编码器将多张图像进行编码后生产成一段一段的 GOP ( Group of Pictures ) , 解码器在播放时则是读取一段一段的 GOP 进行解码后读取画面再渲染显示。GOP ( Group of Pictures) 是一组连续的画面,由一张 I 帧和数张 B / P 帧组成,是视频图像编码器和解码器存取的基本单位,它的排列顺序将会一直重复到影像结束。I 帧是内部编码帧(也称为关键帧),P帧是前向预测帧(前向参考帧),B 帧是双向内插帧(双向参考帧)。简单地讲,I 帧是一个完整的画面,而 P 帧和 B 帧记录的是相对于 I 帧的变化。如果没有 I 帧,P 帧和 B 帧就无法解码。在H.264压缩标准中I帧、P帧、B帧用于表示传输的视频画面。 二. I帧、P帧、B帧,GOPI帧I帧:即Intra-coded picture(帧内编码图像帧),I帧表示关键帧,你可以理解为这一帧画面的完整保留;解码时只需要本帧数据就可以完成(因为包含完整画面)。又称为内部画面 (intra picture),I 帧通常是每个 GOP(MPEG 所使用的一种视频压缩技术)的第一个帧,经过适度地压缩,做为随机访问的参考点,可以当成图象。在MPEG编码的过程中,部分视频帧序列压缩成为I帧;部分压缩成P帧;还有部分压缩成B帧。I帧法是帧内压缩法,也称为“关键帧”压缩法。I帧法是基于离散余弦变换DCT(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)的压缩技术,这种算法与JPEG压缩算法类似。采用I帧压缩可达到1/6的压缩比而无明显的压缩痕迹。【I帧特点】 1.它是一个全帧压缩编码帧。它将全帧图像信息进行JPEG压缩编码及传输; 2.解码时仅用I帧的数据就可重构完整图像; 3.I帧描述了图像背景和运动主体的详情; 4.I帧不需要参考其他画面而生成; 5.I帧是P帧和B帧的参考帧(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同组中以后各帧的质量); 6.I帧是帧组GOP的基础帧(第一帧),在一组中只有一个I帧; 7.I帧不需要考虑运动矢量; 8.I帧所占数据的信息量比较大。【I帧编码流程】 (1)进行帧内预测,决定所采用的帧内预测模式。 (2)像素值减去预测值,得到残差。 (3)对残差进行变换和量化。 (4)变长编码和算术编码。 (5)重构图像并滤波,得到的图像作为其它帧的参考帧。例如:在视频会议系统中,终端发送给MCU(或者MCU发送给终端)的图像,并不是每次都把完整的一幅幅图片发送到远端,而只是发送后一幅画面在前一幅画面基础上发生变化的部分。如果在网络状况不好的情况下,终端的接收远端或者发送给远程的画面就会有丢包而出现图像花屏、图像卡顿的现象,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I帧机制来让远端重新发一幅新的完整的图像到本地(或者本地重新发一幅新的完整的图像给远端),终端的输出图像的花屏、卡顿现象会越来越严重,从而造成会议无法正常进行。 在视频画面播放过程中,若I帧丢失了,则后面的P帧也就随着解不出来,就会出现视频画面黑屏的现象;若P帧丢失了,则视频画面会出现花屏、马赛克等现象。 在视频会议系统中I帧只会在会议限定的带宽内发生,不会超越会议带宽而生效。I帧机制不仅存在于MCU中,电视墙服务器、录播服务器中也存在。就是为了解决在网络状况不好的情况下,出现的丢包而造成的如图像花屏、卡顿,而影响会议会正常进行。P帧P帧:即Predictive-coded Picture(前向预测编码图像帧)。P帧表示的是这一帧跟之前的一个关键帧(或P帧)的差别,解码时需要用之前缓存的画面叠加上本帧定义的差别,生成最终画面。(也就是差别帧,P帧没有完整画面数据,只有与前一帧的画面差别的数据) 【P帧的预测与重构】 P帧是以I帧为参考帧,在I帧中找出P帧“某点”的预测值和运动矢量,取预测差值和运动矢量一起传送。在接收端根据运动矢量从I帧中找出P帧“某点”的预测值并与差值相加以得到P帧“某点”样值,从而可得到完整的P帧。【P帧特点】 1.P帧是I帧后面相隔1~2帧的编码帧; 2.P帧采用运动补偿的方法传送它与前面的I或P帧的差值及运动矢量(预测误差); 3.解码时必须将I帧中的预测值与预测误差求和后才能重构完整的P帧图像; 4.P帧属于前向预测的帧间编码。它只参考前面最靠近它的I帧或P帧; 5.P帧可以是其后面P帧的参考帧,也可以是其前后的B帧的参考帧; 6.由于P帧是参考帧,它可能造成解码错误的扩散; 7.由于是差值传送,P帧的压缩比较高。B帧B帧:即Bidirectionally predicted picture(双向预测编码图像帧)。B帧是双向差别帧,也就是B帧记录的是本帧与前后帧的差别,换言之,要解码B帧,不仅要取得之前的缓存画面,还要解码之后的画面,通过前后画面的与本帧数据的叠加取得最终的画面。B帧压缩率高,但是解码时CPU会比较累。 【B帧的预测与重构】 B帧以前面的I或P帧和后面的P帧为参考帧,“找出”B帧“某点”的预测值和两个运动矢量,并取预测差值和运动矢量传送。接收端根据运动矢量在两个参考帧中“找出(算出)”预测值并与差值求和,得到B帧“某点”样值,从而可得到完整的B帧。采用运动预测的方式进行帧间双向预测编码【B帧特点】 1.B帧是由前面的I或P帧和后面的P帧来进行预测的; 2.B帧传送的是它与前面的I帧或P帧和后面的P帧之间的预测误差及运动矢量; 3.B帧是双向预测编码帧; 4.B帧压缩比最高,因为它只反映丙参考帧间运动主体的变化情况,预测比较准确; 5.B帧不是参考帧,不会造成解码错误的扩散【为什么需要B帧】 从上面的看,我们知道I和P的解码算法比较简单,资源占用也比较少,I只要自己完成就行了,P呢,也只需要解码器把前一个画面缓存一下,遇到P时就使用之前缓存的画面就好了,如果视频流只有I和P,解码器可以不管后面的数据,边读边解码,线性前进,大家很舒服。那么为什么还要引入B帧?网络上的电影很多都采用了B帧,因为B帧记录的是前后帧的差别,比P帧能节约更多的空间,但这样一来,文件小了,解码器就麻烦了,因为在解码时,不仅要用之前缓存的画面,还要知道下一个I或者P的画面(也就是说要预读预解码),而且,B帧不能简单地丢掉,因为B帧其实也包含了画面信息,如果简单丢掉,并用之前的画面简单重复,就会造成画面卡(其实就是丢帧了),并且由于网络上的电影为了节约空间,往往使用相当多的B帧,B帧用的多,对不支持B帧的播放器就造成更大的困扰,画面也就越卡。【显示和解码顺序示意图】 GOP(序列)和IDR在H264中图像以序列为单位进行组织,一个序列是一段图像编码后的数据流。 一个序列的第一个图像叫做 IDR 图像(立即刷新图像),IDR 图像都是 I 帧图像。H.264 引入 IDR 图像是为了解码的重同步,当解码器解码到 IDR 图像时,立即将参考帧队列清空,将已解码的数据全部输出或抛弃,重新查找参数集,开始一个新的序列。这样,如果前一个序列出现重大错误,在这里可以获得重新同步的机会。IDR图像之后的图像永远不会使用IDR之前的图像的数据来解码。 一个序列就是一段内容差异不太大的图像编码后生成的一串数据流。当运动变化比较少时,一个序列可以很长,因为运动变化少就代表图像画面的内容变动很小,所以就可以编一个I帧,然后一直P帧、B帧了。当运动变化多时,可能一个序列就比较短了,比如就包含一个I帧和3、4个P帧。 在视频编码序列中,GOP即Group of picture(图像组),指两个I帧之间的距离,Reference(参考周期)指两个P帧之间的距离。两个I帧之间形成一组图片,就是GOP(Group Of Picture)。【GOP示意图】三.PTS和DTS【为什么会有PTS和DTS的概念】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:P帧需要参考前面的I帧或P帧才可以生成一张完整的图片,而B帧则需要参考前面I帧或P帧及其后面的一个P帧才可以生成一张完整的图片。这样就带来了一个问题:在视频流中,先到来的 B 帧无法立即解码,需要等待它依赖的后面的 I、P 帧先解码完成,这样一来播放时间与解码时间不一致了,顺序打乱了,那这些帧该如何播放呢?这时就引入了另外两个概念:DTS 和 PTS。【PTS和DTS】先来了解一下PTS和DTS的基本概念:DTS(Decoding Time Stamp):即解码时间戳,这个时间戳的意义在于告诉播放器该在什么时候解码这一帧的数据。 PTS(Presentation Time Stamp):即显示时间戳,这个时间戳用来告诉播放器该在什么时候显示这一帧的数据。虽然 DTS、PTS 是用于指导播放端的行为,但它们是在编码的时候由编码器生成的。在视频采集的时候是录制一帧就编码一帧发送一帧的,在编码的时候会生成 PTS,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frame(帧)的编码方式,在通常的场景中,编解码器编码一个 I 帧,然后向后跳过几个帧,用编码 I 帧作为基准帧对一个未来 P 帧进行编码,然后跳回到 I 帧之后的下一个帧。编码的 I 帧和 P 帧之间的帧被编码为 B 帧。之后,编码器会再次跳过几个帧,使用第一个 P 帧作为基准帧编码另外一个 P 帧,然后再次跳回,用 B 帧填充显示序列中的空隙。这个过程不断继续,每 12 到 15 个 P 帧和 B 帧内插入一个新的 I 帧。P 帧由前一个 I 帧或 P 帧图像来预测,而 B 帧由前后的两个 P 帧或一个 I 帧和一个 P 帧来预测,因而编解码和帧的显示顺序有所不同,如下所示: 假设编码器采集到的帧是这个样子的: I B B P B B P 那么它的显示顺序,也就是PTS应该是这样: 1 2 3 4 5 6 7 编码器的编码顺序是: 1 4 2 3 7 5 6 推流顺序也是按照编码顺序去推的,即 I P B B P B B 那么接收断收到的视频流也就是 I P B B P B B 这时候去解码,也是按照收到的视频流一帧一帧去解的了,接收一帧解码一帧,因为在编码的时候已经按照 I、B、P 的依赖关系编好了,接收到数据直接解码就好了。那么解码顺序是: I P B B P B B DTS:1 2 3 4 5 6 7 PTS:1 4 2 3 7 5 6 可以看到解码出来对应的 PTS 不是顺序的,为了正确显示视频流,这时候我们就必须按照 PTS 重新调整解码后的 frame(帧),即 I B B P B B P DTS:1 3 4 2 6 7 5 PTS:1 2 3 4 5 6 7 另外,并不是一定要使用B帧。在实时互动直播系统中,很少使用B帧。主要的原因是压缩和解码B帧时,由于要双向参考,所以它需要缓冲更多的数据,且使用的CPU也会更高。由于实时性的要求,所以一般不使用它。不过对于播放器来说,遇到带有B帧的H264数据是常有的事儿。在没有B帧的情况下,存放帧的顺序和显示帧的顺序就是一样的,PTS和DTS的值也是一样的。 |
本站收集的资源仅供内部学习研究软件设计思想和原理使用,学习研究后请自觉删除,请勿传播,因未及时删除所造成的任何后果责任自负。
如果用于其他用途,请购买正版支持作者,谢谢!若您认为「16yc.cn」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邮箱:21306562@qq.com 进行删除处理。
本站资源大多存储在云盘,如发现链接失效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第一时间更新。